新华社记者 陈思武 程群 何丰伦
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一层展厅,菲律宾贸工部国际贸易展览中心营业服务部门主管多丽丝·加丘熟练地回答参观者的询问——连续参加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她已成为促进投资贸易的一名老手。
“从2004年第一届博览会开始,为亲身感受中国市场的变化,我每年都来。”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我们东盟消费者有了更多更便宜的产品,我们选择商品的余地更大了。”
加丘表示,这些年来,她亲身见识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菲律宾农业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自己的出口优先目标由欧美转向中国,因为美国经济仍在为自身的问题而努力,欧洲市场已相当成熟,出口也不可能取得大幅增长,只有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菲律宾农产品出口才大有潜力可挖。
为期6天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东盟10国出产的芒果、山竹、香蕉、火龙果、菠萝蜜等热带水果和特色工艺品在博览会上到处可见,而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装备则成为展会一大亮点。另外,主办方还专门分设中国-东盟农业展和举办多场投资推广会,为中国和东盟在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提供对接服务。
这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今年1月1日建成后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博览会。
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协议,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自贸区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中国与东盟之间7000多种商品实现“零关税”,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90%的商品将于2015年实现“零关税”。
分析人士认为,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贸易投资合作已大幅扩展至基础设施、能源、装备制造、轻工和金融等领域,但由于自贸区19亿人口大多数是农业人口,农业合作在自贸区整合方面仍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产品进出口、农业技术输出和食品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尤其巨大。
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和东盟今年1至9月双边贸易额达2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享受“零关税”待遇的农产品贸易。
以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菲律宾贸工部国际贸易展览中心组织参展的40多家参展商中约80%为农业企业,其余为工艺品和家具制造企业。
老挝副总理阿桑·劳利在参加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更明确表示,老挝希望加强同中国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双方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他说,近年来,双方在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正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交流合作方面,双方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第一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印尼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及营销总署长瓦德希(Widhi)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他这次参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向中国推销印尼的热带水果,希望中国政府能为印尼水果的顺利进入中国广阔的市场提供便利。
据他介绍,目前印尼每年出口到中国的水果仅有蛇果和火龙果两种品种,贸易量大概在5吨左右,不仅与中国出口到印尼的水果数量有差距,也远远落后于泰国等其他东盟国家。
“对印尼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对中国的水果出口还有很大的潜力。”他说,“因为我们的芒果、菠萝、杨桃等优质热带水果也很有竞争力。
瓦德希表示,两国农业合作的发展态势良好,印尼的棕榈油、天然橡胶等产品在中国广受欢迎,“下一步,我们需要加强两国间的农业合作,先从水果开始,再慢慢扩大到蔬菜、咖啡和茶叶等品种。总体而言,我对两国间的农业合作前景表示乐观。”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表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可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种业输出等方式,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这对中国在自贸区范围内建立应对全球“金融战”的粮食和农产品储备基地,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他说:“只要规范好自贸区范围内的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种业输出,中国完全可以与东盟国家逐步构建步调一致应对全球粮食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协调机制。”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