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 各方观点

  2025年新年伊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迎来生效实施三周年,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进一步升级议定书也于近日生效。

  商务部1月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五大洲,自贸区网络不断扩展深化。自贸协定的内容和质量也在不断丰富提升,服务贸易和投资负面清单,以及标准合作、数字经济等新内容已成为我国新签署自贸协定的“标配”。

  何亚东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持续高质量实施已生效自贸协定,使其更好惠及我国与自贸伙伴的民众。”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致力于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积极与更多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商签自贸协定,尤其是与一些经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订自贸协定,并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全面推动服务贸易和投资扩大开放,力争到2030年将我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例提高到40%左右。”

  刘向东认为,这将能有助于促进双边经贸合作,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将有助于我国拓展多元化的市场,并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扩大自贸“朋友圈”,为高水平开放提供重要支撑。

  RCEP吸引力和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何亚东介绍RCEP实施三年以来的亮点时表示,RCEP是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生效实施三年来,影响力持续扩大,深化了区域成员贸易投资合作,成为亚太经济一体化主渠道。

  一是RCEP机制建设不断完善。2024年中方担任RCEP非东盟方轮值主席国期间,全力推动RCEP达成新成员加入程序。在各方共同努力下,RCEP支持机构也在去年正式投入运作。目前,中国香港、斯里兰卡、智利已提出加入RCEP的正式申请,还有一些经济体对加入RCEP表达了浓厚兴趣,RCEP吸引力和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二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RCEP进一步放宽了区域内货物、服务、投资等市场准入,域内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便利。特别是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快件6小时通关等政策有利于推动区域内贸易发展。2023年,RCEP区域贸易总额达5.6万亿美元;区域吸引绿地投资金额达2021年的2.2倍。

  三是有效巩固我国外贸基本盘。RCEP生效以来,我国与RCEP成员的货物贸易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2023年达到12.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6.3%。2024年1至11月已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4.4%。

  作为RCEP最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全面高质量实施RCEP,为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何亚东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已于今年1月1日生效实施,这是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丰富和充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实际举措。

  在货物贸易方面,双方最终实现零关税的产品税目数和进口额占比均超过95%。协定生效后,我国出口马尔代夫的船舶、电气设备等绝大部分工业品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获益;马尔代夫原产的绝大部分鱼和水产品及坚果、木质装饰品等对华出口也享受优惠待遇。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进一步开放服务部门。在投资方面,相互给予对方国民待遇,鼓励并有效保护双向投资。

  同时,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进一步升级议定书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市场准入方面,双方以负面清单模式作出高水平服务投资开放承诺,整体开放彼此制造业市场,减少各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限制。规则方面,双方在服务贸易、投资、电信服务等领域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制度性安排,并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议定书的生效实施将不断深化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2024年,中国在自贸协定领域取得多项重要进展。根据商务部网站,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中国—厄瓜多尔自贸协定、中国—塞尔维亚自贸协定和中国—洪都拉斯自贸协定早期收获正式生效。同时,中国—萨尔瓦多自贸协定谈判和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谈判正式启动。

  此外,中国与秘鲁签署中秘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中国与瑞士正式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

  刘向东表示,与更多国家和经济体签订双多边自贸协定,一方面彰显我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好地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型开放,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

  另一方面,刘向东称,这也有助于推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长期稳定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空间。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