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设立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界都感兴趣:这是什么?它能为国家带来哪些好处?而随着自贸区正式挂牌运营,各级官员在不同场合的表态和释疑见诸媒体,上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清晰: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改革开放之初截然不同,前者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更非再造一个特区,而是新辟一块改革的试验田,最终目的是要在此培育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助推中国新的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全名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自贸试验区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下产生的。既为应对外部压力,另外为探索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路径。
从中国内地来看,近两三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轮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核心生产方式、以知识、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产、扩散与应用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的贸易模式正在冲击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个“助推器”,以迈向更高级的新阶段。
带动国家改革进程
放眼国际,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P4)谈判等国际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想与设立。这三项协定的主要参加者的美国都极力推行全面和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特别是后两个协议如果在预期内顺利谈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而它们都不包括中国。因此,通过在自贸区小范围试点,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变革,不仅带动全国改革进程,也能够测试中国进一步开放和接受美式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的承受力、风险和防范机制。
意义超越深圳特区
曾经有媒体报道,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堪比30多年前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开放倒逼国内改革,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上海自贸试验区或许承载的信号有些类似当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即改革思路是先建立“试验点”,探索经验,成功后再推广至全国。但是试验区本身就不只是“开放”,而同时是“改革深水区”,这一点远超当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功能。它不是一两项税收优惠,也不是招商一两家骨干企业,而是机制和体制真正的全面创新和升级。这是一个完整的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它将创造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鼓励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