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温家宝5月22日在中日韩三国峰会后宣布,三国将在今年内完成建立自由贸易区(FTA)谈判的官产学联合研究,争取明年启动谈判,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
毋庸置疑,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于三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具有特殊的紧迫性。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近20%,中日韩经济总量均居世界前十位,但相互间贸易额仅占三国对外贸易的11%左右,相互间投资额也仅占三国对外投资的10%。建立自由贸易区,能够扩展相互间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三国经济向内生型的方向发展,降低对北美及欧洲市场的依赖。
日本传统上依赖WTO的多边框架安排,对FTA等双边贸易协定一直兴趣不大。但是WTO架构下的多哈回合谈判历经多年难有结果,日本国内对FTA的要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2001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协议,10年内开启中国-东盟FTA,日本国内紧迫感陡增,与东盟整体及个别国家签署了经济合作协定(EPA),与印度签署EPA,等等,从布局上说,日本的EPA战略降低了其与东盟这一它的主要贸易对象及投资对象的贸易投资成本,无疑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增长。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对中日FTA兴趣并不高,原因在于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贸易对手,它与东盟签署EPA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受到了中国的“刺激”。通过EPA战略实现对中国的“包围”、夺取所谓的“地区经济主导权”一直是日本政府的既定方针,签署中日FTA与该方针背离,至少这并不在日本优先解决的议题序列之内。2002年11月4日,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中向日韩两国提出了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至今,因为日本的冷淡,一直处于“研究”阶段。
韩国有关方面已经过测算,因在产业链上韩国处于中日之间,若日韩实现FTA,韩对日将有很大贸易逆差,而对日贸易逆差可以通过中韩FTA的顺差来弥补,因此中日韩实现FTA,对于韩国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能否实现中日韩FTA,关键在日本。
当前日本之所以同意“提速”,原因在于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变化。首先中国在国际上的贸易地位已经与提出该倡议的2002年不可同日而语。美国奥巴马政权“出口倍增”计划,也让日本产生“出口市场缩小”的担忧。与此同时,周边自贸区建设的速度在加快,韩欧FTA已获国会批准,韩美FTA完成谈判,而日本对这两个重要的产品最终消费地的FTA建设,至今八字还没有一撇,日韩在出口项目上有很大的重合性,韩国与主要国家FTA生效后,日本的贸易条件有可能大幅恶化。日本经济界对政府在推动FTA方面进展缓慢的不满越来越强烈,推动政府对中日韩FTA改变态度。大陆与台湾地区的ECFA生效,对日本来说也是一大刺激。当然,“3·11”地震之后,日本经济受到影响,也是让日本改变心意的原因之一。
去年菅直人政权上台后,一直力推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本想通过参与TPP,曲线实现正面无法推动的日美EPA,起码在对美贸易条件上与韩国持平。同时TPP的参与条件苛刻,对中国而言门槛太高,日本想通过参与TPP改善贸易条件的同时,与美国实现更紧密的贸易,在战略上实现对中国的“优势”。
对于日本来说,计划是美好的,但现实环境却往往并不能让他们如意。
去年9月菅直人政权突然表示要参与TPP谈判,并誓言要借此推动“第三次开国”,愿景可谓宏大。然而遭到农业团体的反对之后,轰轰烈烈的“开国”计划戛然而止。将来中日韩FTA问题,或许会面临同样的困难。因此,中日韩进入谈判进程,路可能更为艰险。
之所以在自由贸易问题上始终推进艰难,从根本上说,日本是一个缺乏为未来牺牲现在的意愿的国家。实现FTA,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短期内必然是有得有失,特别是农业等低生产率的产业会受到冲击。参与FTA,短期内是利益的协调问题,即产业界通过自由贸易获益,而政府通过企业利润增长带来的税收增长来补贴、扶助农业。同时,FTA带来的竞争,能够推动农业从分散型的小农业向集约化的大农业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产业而言,长期看FTA都能给它们带来正效应。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会有农民或者无法参与竞争的企业面临倒闭或失业,而这会成为自由贸易的最大阻碍,因为对这些个体而言,参与FTA带来的损失具有绝对性,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无论是中日韩FTA还是TPP,农业问题始终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坎儿。日前外相前原诚司曾经说,“日本的农业仅占GDP的1.5%,为了这1.5%,难道要牺牲98.5%?”但是日本的农业利益团体在政治上的作用要远远大于1.5%,农业团体农协在政治上素来有很大的发言权,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都不敢彻底得罪农协,因此在FTA问题上,农业始终是瓶颈。
日本当年能够实现与东盟等国的EPA,与个人权威较强的小泉当政不无关系。FTA的谈判,既是国家间利益的协调过程,也是国内各产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过程,领导人的威信在协调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对于中日韩FTA而言,即使进入谈判,很可能也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