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方观点

  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FTA),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缔结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中国已经建立或对外商谈的FTA有12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而韩国已是中国国别贸易统计中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07年两国贸易达1599亿美元。预计2008年两国贸易额将达1700亿美元,2010年达2000亿美元,5年后的2013年将达2500亿美元。目前,两国都加快了与主要经贸伙伴建立FTA或EPA的步伐。但是,中韩两国之间的FTA建设,则还是处于官产学研究阶段,对于何时进入谈判阶段,还没有时间表。

  迅速发展的中韩经贸合作

  新世纪以来,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呈现以下特点:

  1.两国贸易快速增长

  新世纪以来的7年中,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不仅高于同一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的水平,也高于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同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EU、美国、日本的年均增长水平。2007年中韩贸易再创历史新高,达近1600亿美元。发展速度之快远高于中日和中美贸易。

  1992年中韩建交时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经过15年的努力,2007年就达到了近16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日贸易1978年达到近50亿美元,经过26年直到2004年才达到1600亿美元的水平;中美贸易1980年达到近50亿美元,经过24年,到2004年也达到1600多亿美元。可见,中韩贸易发展分别快于中日、中美贸易的11年和9年时间。有些韩国人也常说,美国和日本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而实际上,中韩贸易额已接近韩国与美、日两国的贸易总和。根据韩国的统计,2007年韩日贸易额为826亿美元,韩美贸易额为830亿美元,两者之和为1656亿美元,只高于2007年中韩贸易额的50多亿美元。

  新世纪以来,中韩贸易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年均在10.1%,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也在4.7%的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国关系全面发展,韩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两国正在研究建立FTA关系,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三是韩国商品竞争力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价格上较适合中国市场,售后服务也令消费者满意;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这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五是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带动了韩国产品和相关零部件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又返销到韩国和其他市场,增加了对韩国等地区的出口。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近7年来,中国从韩国的进口年均增长23%。另据韩国的统计,200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又成为韩国的第一进口市场。

  2.两国经济上互补性强

  新世纪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发挥了经济上互补性强的特点。如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植物产品和化工及产品六大类商品,2007年占对韩出口总额的81.1%。对韩国出口的六大类商品中,除矿产品和纺织原料及制品略高于上年之外,其他产品均大幅度超过上年水平,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贱金属及制品,连续几年大幅增长,2007年又增长34.1%,金额达130.3亿美元,已成为对韩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其次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比上年增长30.5%,金额达190.9亿美元,仍是对韩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三是自2003年开始化工及产品已取代植物产品成为对韩国出口的第五大类产品,2007年又比上年增长32.8%。四是以粮食为主的植物类产品也大幅增长61.5%。产生结构性变化的原因是,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对部分商品需求增加和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急剧扩大,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又返销回韩国市场,促进了对韩国出口的增长。这六大类商品对韩国出口比上年增长26.8%,成为2007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2008年这六大商品对韩出口仍是增长的趋势。

  中国从韩国的进口也主要是六大类商品,在2006年进口增长19.5%的基础上,2007又增长17%,占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92.2%上升到2007年的93.3%。这些商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化工及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矿产品、光学医疗仪器。自2003年开始纺织原料及制品被光学医疗仪器等商品所取代,并成为中国从韩国进口的第二大类商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及工业产品的位次也分别由2002年的5、6位跃升到近两年的4和3位。这是近两年来中国从韩国进口商品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

  两国进出口商品的变化表明,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过去的原料型为主转向以制成品为主、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方向提升,两国经贸关系已经进入水平分工的新阶段。

  3.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再创新高

  随着两国贸易的扩大,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100多亿美元到2003年一举突破2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达到400亿美元,2007年达到476亿美元,连创新高。韩国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韩国的统计也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首先是结构性因素,世界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如2007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1%,而进口在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5.6%。三是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的开拓不够,不能根据韩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在中国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对韩出口。四是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对从中国进口却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是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面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实际上,中韩两国在贸易上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因为在进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工业制成品,说明双方互补性强。只要双方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注重从对方的进口,就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

  4.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踊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1年以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增长尽管有些波动,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4年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达62.5亿美元,居当年各国投资之首。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的54.5亿美元、美国的39.4亿美元的水平。近两年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除实际投资金额低于日本外,投资项目和合同金额均是最多的国家。2007年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达36.8亿美元,又超过日本成为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

  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的统计,自2002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对象国,已经有相当多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尚未投资的企业也有很强的投资欲望。据中方统计,目前韩国在中国建立的企业已有3万多家,实际金额近3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第三大对中投资国。而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发表的统计,到2006年底,韩国在中国投资17801个项目,累积金额达249.7亿美元。

  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吸引了包括韩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到中国投资,而且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华东和华南地区更是成为近年来韩国企业投资的理想之地。

  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小型项目多、大项目少、多为劳动密集型项目,说明韩国企业对中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但是近年来投资项目趋于大型化,如2000年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只有93万美元,而2006年则达到196.6万美元,表明韩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对中国投资增加,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所提高。二是由于对中投资的多为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不够,产生的纠纷较多。但是近来由于加强了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有了明显改善。

  5.妥善处理韩资撤离问题

  最近在中国投资的韩资企业非法撤离增加。据韩国进出口银行发表的《青岛地区投资企业的非法撤离现状》报告指出,从2000年到2007年共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其中的2.5%即有206家企业非法撤离。2003年首次出现21家韩国企业非法撤离,之后每年都有增加,2007年多达87家。

  从非法撤离的企业看,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中小企业,即企业员工在50人以下企业非法撤离比率占非法撤离企业的55.3%。这一事件已引起了两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对应措施。相信今后这类企业不会增加,也不会影响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加快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

  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中韩两国都加快了与主要经贸伙伴建立FTA或EPA的步伐,为进一步发展中韩经贸合作,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建立中韩FTA应是现在努力的方向。经过了几年的民间共同研究后,目前已进入官产学的共同研究阶段。

  1.加快对外建立FTA或EPA的步伐

  到2008年4月初,中国已经建立或对外商谈的FTA有12个,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其中,除正在顺利建设中的中国-东盟FTA和内地香港、澳门达成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外,与智利、巴基斯坦也分别签订了FTA,特别是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缔结了FTA关系,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缔结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还同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海湾合作委员会、秘鲁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自贸区谈判。自贸区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最终目的是实现成员间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促进经济发展,达到互利共赢。中国-东盟FTA是中国参与建立的第一个FTA,计划2010年建成。至今双方已签署并正在实施《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和经济合作的谈判正在顺利进行。

  几年来,韩国为了加快经贸发展,提出与主要经贸伙伴都建立FTA关系,已经建立和进入谈判阶段的有10个国家和地区。

  2.中韩缔结FTA对两国是互利共赢的

  良好的中韩关系是双方建立FTA的基础。1992年中韩建交后,1998年双方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两国领导人签署联合声明,建立“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两国政府又先后签署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产业合作委员会协定,成立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委会。2004年11月,中韩领导人就启动两国FTA可行性民间联合研究达成共识后,2005年3月开始,双方的研究机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认为,中韩FTA将促使中国GDP增长0.5%,经济福利增加46亿美元;而促使韩国GDP增5%,经济福利增加近280亿美元。中国在农产品、渔业、服装等领域具有优势;而韩国在石化、钢铁、汽车、机械设备和精密仪器等领域具有优势。根据韩国方面的研究,韩中建立FTA对韩国GDP贡献率达3%,虽然低于韩美FTA对韩GDP贡献率6%的水平,但将高于未来韩与EU、韩日FTA对韩GDP的贡献率。

  双方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韩建立FTA关系对两国是互利共赢的。

  3.中韩缔结FTA仍面临阻力

  2007年3月,两国FTA已从民间研究进入到官产学的联合研究阶段,两国的相关人员共同开了几次研究会,2008年2月举行了第4次会议。会后韩国外交通商部表示,产官学共同研究并非以启动FTA谈判为前提,而是计划通过商讨共同研究结果和征集舆论的过程,慎重决定是否启动韩中FTA谈判。韩方的态度主要受美国因素影响,据说美国已经向韩国表示,韩国在生产和物流等领域正在被纳入所谓“中国经济圈”,如韩中经济联系过于密切,可能导致两国在政治上更亲近,从而损害美国的利益。美国还担心韩国与中国建立FTA关系后,中国籍此主导东亚合作。另外,目前韩方还有些敏感问题,担心中国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更多地进入韩国,冲击其市场等。韩国新总统李明博在去年总统大选前访问印度时曾表示,韩国应首先与印度缔结FTA协议,因此有很多人认为,中韩何时缔结FTA关系难以预料。

  实际上与韩国建立FTA关系,中国也有很多人担心韩国的钢铁、石油化工、汽车、汽车零部件等重化工产品冲击中国市场。

  为发展经济、推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FTA关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对建立FTA进行可行性研究中,首先分析对本国利弊关系无疑是重要的,但同时也要充分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否则双方的FTA关系是无法建立的。二是中韩两国建立FTA关系,是为两国扩大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相互的友好关系,不是为了对付第三方,更不是针对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应该说三道四。

  李明博先生当选韩国总统后曾表示,在今后10年内,韩国每年经济增长7%,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万美元,韩国跻身世界经济7强行列,即所谓的“747目标”。韩国要在10年内实现这一目标,不尽快与其第一大经贸合作伙伴建立FTA关系是不可想象的。

  2007年4月,温总理访问韩国时曾表示,建立中韩自贸区对两国经贸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时的韩国总统卢武铉也说过,要以积极心态和最大的诚意推进中韩FTA。相信李明博总统也会与时俱进,积极考虑与中国建立FTA问题。中韩两国建立自贸区后,两国的经贸合作和友好关系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徐长文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