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贸资讯

  东盟10国计划在2015年底实现建成东盟共同体的目标。

  在5月10日-11日召开的第24届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与会领导人认为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东盟各国正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然而,近来部分东盟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增速放缓等都成为不稳定因素。受制于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不仅2015年这一时间点受到质疑,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含金量”也将面临考验。

  建成结果或不及预期

  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率先发起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在2003年召开的第九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确立了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这一目标。此后,这一计划不断被大幅推进,建成东盟共同体的期限也被提前至2015年底。

  东盟共同体由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三部分组成。按照东盟共同体蓝图,到2015年东盟将形成拥有6亿人口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成为均衡发展、具备强劲经济竞争力、与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区域。

  据2013年第23届东盟峰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所规定必须采取的措施已经完成279项,完成率达80%。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6个较发达的东盟国家取消了99.65%的货物进口关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4个较不发达的国家已将98.86%的货物进口关税税率降至5%以下。

  然而,剩下的这20%却是最难啃的骨头。

  事实上,为加快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早在2002年,东盟就启动自由贸易区。就在同年,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国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

  而在今年第24届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东盟秘书长黎良明仍说,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蓝图目前已完成80%。其对于2015年12月如期建成共同体的“信心”可见一斑。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一样,东盟共同体同样很难如期完成,推进过程遇到复杂变化和实际矛盾。

  霍建国认为,受制于经济结构单一、优势差距明显等,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过渡和很好地融合,很难真正达成这些谈判的最终结果。“当然,如果达成,也会与最初设立的高标准目标有差距。”

  事实上,这20%的项目包括制定标准要求、出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加强投资部门的法规融合和金融市场整合、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等,这是最艰难的部分。

  云南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包广将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仅仅是预设的时间点,到时候很有可能会“象征性”地宣布东盟共同体达成,毕竟在2013年就已经完成80%以上了。

  内外受“困”

  对于建成东盟共同体所带来的影响,各方仍持乐观态度。

  霍建国认为,对于东盟国家来说,如果能全面达成东盟共同体并分步落实目标无疑是非常好的事。从东盟共同体的蓝图来看,除货币外,包括人才流动以及更加互联互通的物流政策,都将对东南亚的贸易、金融和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在打通本地市场,方便域内资本、劳动力等资源的自由流动方面,东盟潜力巨大。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东盟10国之间的贸易量占到总贸易量的24%~25%,维持在5000亿美元。这与欧盟28个成员国内部贸易总额达到68%相比落差悬殊。而按照2015年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要求,除年增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之外,东盟还要将内部贸易量每年提高30%~35%。

  就客观形势而言,东盟共同体的达成必然有助于未来区域贸易的扩增,对各东盟国家来说也意味着更多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机会。

  但东盟面临更多的挑战。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部分东盟国家政局动荡,政治变数增多势必对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影响。而起到引领作用并被寄予重望的泰国更因持续的政局动荡而拖累经济。

  霍建国指出,东盟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旧的东盟五国与后加入的国家的开放程度本身就有落差。

  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加入东盟的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5国,应对自由竞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都不尽相同。

  包广将指出,东盟共同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合作理念上的纷争。这从东盟国家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参与度中就可窥得一二。此外,尽管东盟域内贸易量在上升,但是纵向对比来看,东盟国家的域外贸易更呈上升态势,包括与日本、中国等国。

  此外,东盟地区经济增长放缓且低于预期。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东盟10国经济增长率从2012年的5.6%降至4.9%,低于此前预估的5.4%。许多成员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美国利率未来可能持续上升,吸引资本流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以及东盟内部经济紧缩政策可能延缓经济增长等。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