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霍文琦)近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2014年东南亚地区发展报告》发布会。该报告以年度东南亚地区发展为主题,跟踪各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发展态势,对东南亚地区近期和中期发展进行分析与预测,从而为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周边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各国政治与经济发展逐渐步入转型期,区域一体化全面展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转型过程。各国加快了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革与调整,增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安全合作,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作为东南亚区域性组织——东盟十国拥有4436万平方公里国土,6亿人口,2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出口贸易约24万亿美元,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国家或地区(仅次于中国、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欧盟、美国、中国、日本),是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地区之一。
今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东南亚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地区,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加速。据各国官方预测,2014年印尼的经济增长率为5.1-5.5%、马来西亚为5-5.5%、菲律宾为7%、新加坡为2-4%、泰国为3-4%、越南为5.8%。长期以来,东南亚主要国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国内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近几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各国政府积极实施刺激内需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内需求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释放流动性,对东南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然而,当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它对各国经济发展同样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国际资本加速从新兴市场撤离,造成货币大幅贬值和资产价格下跌。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
东南亚是我国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随着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已成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地区。2013年,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了未来中国-东盟合作的战略思维和政策框架。例如,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实现从“黄金十年”向“钻石十年”跨越发展等。这些合作战略与政策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明确了经济合作是今后十年双边合作的优先领域。
报告指出,长期以来,东南亚一直是大国角逐的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启动后,大国纷纷卷入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快速提升,而美国对东盟的贸易与投资比重直线下降。在新的区域背景下,美国加速重返亚太的步伐,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全面介入该区域的经济整合,重塑并主导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盟领导人认为,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的重返亚太,是导致该区域大国势力出现新的博弈的主要因素。东盟必须有效应对区域大国势力均衡关系重组的挑战,构建新的区域稳定机制,以确保大国博弈不致损害东盟区域的和平稳定。
报告指出,东南亚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中国-东盟区域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30%,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伴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该地区正在形成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市场。中国与东南亚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在国际生产网络和区域产业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经济互补和产业合作颇具潜力,这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条件。我国应准确把握东南亚地缘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积极调整中国的亚太FTA战略,参与东盟主导的区域经济整合,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并关注美、日等大国对东盟战略的调整。
东南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后发优势
当今世界,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强弱,决定了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获得的利益。作为参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新的格局变化。
伴随着东南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的国家竞争力出现了较大变化。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的国家竞争力再次跃居世界前列,马来西亚、泰国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印尼、菲律宾和越南有较快的提升,而其他国家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在新的国际分工条件下,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已从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或转口国转变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出口国。虽然各国拥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同时各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优势迅速增强,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办公和通信设备已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仍然是东南亚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但其作用在减弱,更多的产业越来越依赖于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而这一竞争优势日益以跨国公司在该区域整合资源的能力为基础;在经济开放度高的条件下,东南亚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但各国的企业竞争力并未相应地得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在东南亚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过程中,来自跨国公司的贡献率较高,而东南亚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却相对要慢些。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勤表示,东南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后发优势,各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外国资本与技术的支持形成了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障碍又制约了其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东南亚国家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链接】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现有11个国家,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地区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又处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洲的连接带上,是沟通亚、非、欧、大洋洲之间海上航行的必经之地,也是南北美洲与东南亚之间物资交流、航运通达极为繁忙的地区。
除东帝汶,东南亚十国均为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ASEAN)的成员国。目前,东盟拥有4436万平方公里国土,6亿人口,231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出口贸易约24万亿美元,其人口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欧盟、美国、中国、日本),是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仅次于中国、美国、德国),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地区之一。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