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西网3月10日电(记者杨志雄黄艳梅)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市市长周红波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随着战略支点建设、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重振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的实施,广西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南宁作为全区的首府城市以及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中心城市,必然要在对外开放合作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贡献力和辐射力。南宁市将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提升首位度,加快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宜居的壮乡首府和具有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园林城市。
周红波介绍,未来几年,南宁市力争两年打基础、三年大跨越,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实现南宁首位度大提升,实现“实力提升、产业集聚、环境宜居、生活幸福、开放包容、文明有序”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引领全区经济增长的龙头作用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的比重大幅提升,成为资金洼地、人才特区、创新高地,要素资源汇聚,多元文化共生,在服务广西、服务全国、服务东盟中发挥更大作用。
周红波对提升南宁首位度提出六条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首府资源整合,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他认为,广西要打造新的战略支点,必须要加大南宁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推动以南宁为中心,整合周边各市的科技、旅游、港口、工业发展等资源,优化工业发展、重大项目等布局,推动各市各具特色的发展,推动南宁与周边各市的共同共赢发展。比如,整合周边空间资源,拓宽南宁城市发展空间,强化南宁市发展的龙头地位,使得广西在对东盟发展中具备更强大的城市竞争力。
二是大力发展六大优势产业,推动园区经济成为发展领头羊,提升工业竞争力。周红波说,提高南宁首位度,产业发展是关键,区域创新是动力,升级转型是方向。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推进一批重大工业企业、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富士康、南南铝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百亿元重点企业。通过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铝深加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清洁能源六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努力推动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的扩区,力争将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不断提高良庆经济开发区、江南工业园区、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产业发展能力。
三是积极培育和壮大财源,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周红波建议,以工业为重点,培育支柱财源,夯实财税稳定增长的基础,尤其是要立足高新区、经济继续开发区等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培育和壮大总部企业,培植发展新兴财源。政府资源向重点税源企业倾斜,重点税源企业项目用地,根据实际需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进一步引导财政资金着力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应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下大力气,主动调节资源型产业过剩产能,综合运用财政补贴、奖励、贴息、信用担保等财政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南宁市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薄弱环节的支持,加快释放第二产业税收潜能。
四是突出抓好产业项目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工业加快发展。周红波认为,要抓好一批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投资,通过招商、引进央企等手段加大南宁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力争使南宁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和西南地区重大项目投资高地。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资金,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快水环境建设项目类、城市道路桥梁项目类、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类等融资平台建设,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以南宁为核心、连通西南中南、直达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电源建设,加快建设火电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发电厂等一批发电项目,助推工业加快发展。
五是打造区域服务业中心城市,大幅提升消费拉动力。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提升和发展朝阳、埌东凤岭、相思湖等商贸服务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五一商圈、五象新区商圈等商贸经济带等,加快推进青秀万达商业广场等重大综合体项目建设,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全面加快金桥、安吉、江南、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空港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华南城、海尔商贸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青秀山、大明山、昆仑关等一批重点景区改造升级,推进面向东盟、泛珠区域及周边省份无障碍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大幅提升消费拉动力。
六是提升“南宁渠道”功能,加快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他建议,推进重点领域开放合作和先行先试,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增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成为与东盟各国之间的重要合作途径,国际要素和多元文化进一步荟萃,内陆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成为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中心。
此外,积极配合自治区,举办好第8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推动泛北部湾合作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次区域合作,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升格为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务实推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在基础设施、金融、信息、物流、农业等领域启动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打造优势互补、区域分工、联动开发、共同发展的跨国经济走廊;努力拓展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服务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功能,使之成为同时服务“10+1”(CAFTA,中国—东盟自贸区)和“10+6”(RCEP)的有效载体。争取国家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秘书处、贸易协调机构等更多合作机构落户南宁;争取更多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领事馆,成立面向东盟国家企业的服务中心,开通东盟国家企业来邕投资审批“绿色通道”;联合西南中南高等教育资源,实施中国—东盟政商领袖培育工程,加大面向东盟国家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建立中国—东盟大学、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品牌价值,办好中国—东盟文化博览会,规划建设北部湾博物馆,推动在南宁设立中国—东盟影视节目播出、落地覆盖和交易平台;利用举办第45届体操世锦赛机遇,争取亚洲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在南宁设立议事和培训机构,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开展中国—东盟青年体育领袖培训。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