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贸资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标志着区域竞争中原产地即资源禀赋型产品产业的竞争得到提升。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中国-东盟原产地证书签证量持续上升,就是最好的说明。

  据报道,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南通与东盟原产地签证证书4906份,同比大幅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广西共签发各类优惠原产地证书2万多份,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签发1.5万份,签证金额2.8亿美元。而早在2004年,广西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签发的原产地证书就达4885份,居全国之首,山东省排第二。

  按《中国-东盟框架协议》,出口企业持有相关原产地证书可享受1.8%关税减免率。这就大大增强了出口企业在中国-东盟贸易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原产地证书大多为特色产品产业,是资源禀赋的产品产业,是资源禀赋+自然生态。地理标志资源禀赋型产品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即其形成立足于本地资源,具有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因此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应对危机或其他经济波动的安全性。

  从21世纪开始,以地理标志作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人类经济发展史早就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当一个经济周期(经济危机)过去后,只有那些建立在地方资源禀赋的产品或产业才经得起考验。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或区域一体化使要素流动加快,因此自然地理及资源禀赋意义已经不大。这种说法与我们过去过多强调虚拟经济而轻视实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有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尤其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产业受到普遍重视,因为在危机中虚拟经济分量较大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大,而实体经济份量较大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小。这种情况恰好说明,立足于资源禀赋基础的经济才有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加安全,更具长远竞争力。

  东盟不少国家自然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产业竞争力强。如泰国就是依靠特色产品产业在东盟国家处于较有利竞争地位的国家。泰国原来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泰国根据本国劳动力便宜和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农水产品加工业为起步推进第一次工业化。过去的40多年,泰国经济以持续高速度的增长率名列东南亚前茅。以农林牧渔为基础发展农水产品加工业,然后以农林牧渔及其加工业为基础再发展高一级的工业,这种波浪式的发展模式为泰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一过程也是泰国原产地产品产业发展的过程。

  作为中国-东盟“近水楼台”的广西,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中,更应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原产地产品产业的建设。如果说过去的10多年,广西依靠自己的优势在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竞争中取得了重要进步,那么今后10年,广西更应依靠发展自然禀赋产品产业,为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竞争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