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尽管主要出口市场中的欧洲和美国复苏态势疲软,东南亚总体上仍保持了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长。但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也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增长带入了“缓冲地带”。亚洲开发银行7月发布的《2013年亚洲发展展望补充》报告,将东南亚地区以及东盟前五大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预估分别调低至5.2%和5.6%。
亚行高级经济学家宋雷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下半年,东南亚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但在持续坚挺的内需和日益复苏的外需带动下,东南亚经济仍将实现坚实增长。”
东盟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得益于多重因素的支撑,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因素,东盟各国制定的促进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东盟与自贸伙伴国日益紧密的贸易联系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江林表示,东盟快速增长的背后有多种因素支撑。一般来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是一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结构变动相对较大的时期。这是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发生了转变,即从农业等传统产业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变,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近年来,东盟各国政局相对稳定,包括缅甸在内的不发达国家也开始积极谋划未来发展。从东盟各国制定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它们正努力为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进行政策调整。
东盟与自贸伙伴国的贸易联系也日益紧密。今年5月9日,东盟与中、日、韩等国家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首轮谈判在文莱举行。宋雷磊认为,RCEP有利于整合地区内已经存在的各种自贸区协议。短期内,某些自由贸易措施可能影响到一些欠发达国家,但这些国家参与自贸区谈判,至少可以使谈判朝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
去年12月底,在已达成的货物贸易协定基础上,东盟和印度正式完成了服务和投资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双方还将其合作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印度也计划分别与东盟10国在服务和投资领域签署相关自贸协定。
作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投资促进了东盟的经济增长。宋雷磊指出,“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援助资金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亚洲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缺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制度和管理的能力,亚洲尤其需要在资金“紧俏”的情况下,把钱用到刀刃上。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分析师谢栋铭建议,东南亚地区应更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泰国开泰银行第一副总裁蔡伟才表示,东南亚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需要加快培育内需市场,并加强金融业市场改革与汇率风险管理,抵御美元汇率大幅波动对出口创汇的影响,“用人民币结算为这些国家的汇率稳定提供了平衡”。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