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贸资讯

  【导读】近期,由东盟(ASEAN)主导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抹亮点。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既存在协同发展,在外部市场上又相互竞争。目前,东盟是世界上新兴市场国家集团,也是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亟待复苏、欧洲债务危机导致外部需求低迷之时,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却独树一帜,给世界经济的提振带来了一丝希望。

  东盟中的多数国家在许多方面有着与中国近似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随着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中国劳动力成本更低时,大量的国际生产任务很可能转向东南亚的这些国家。这就需要对双边经贸发展和贸易结构进行简单分析,探究中国与上述国家贸易发展的变化。

  中国与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

  中国与东盟在2004年就签署了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双边贸易额大幅提升。我国与东盟中的越南、印尼和泰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也随着自贸协议的签署而获得长足发展。新兴市场之间经贸的快速发展成为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中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外部需求不断扩大,是促进贸易增长的新引擎之一。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多是在制造业或者能源领域存在较大的外部需求,应该保证此方面的增长源。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与泰国、印尼和越南的进出口贸易也呈现出快速、稳健的增长态势。

  单独分析泰国、越南和印尼近两年来对中国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比重变化。通过图1可以发现,自2008年以来,上述三国对中国出口的比重均逐年递增,尤其是越南对华出口增势尤为明显,泰国与印尼对华出口呈波动式的增长。而东南亚三个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比重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2011年以来,下滑尤为显著,同样,泰国和印尼对欧盟的出口也是在欧债危机深化以来出现了大幅下降。以上的双边贸易结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可观的增长,我们以往认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份额以互补的方式不断提高,而实际上,单从数量上看,并非如此;另一方面,近两年来,欧债危机使得欧洲债务国家对上述新兴市场国家的外部需求有所减少。此外,美国对其进口份额的减少也令人不解,是需求的减少,还是发生了结构性转移,需要具体分析。

  除此以外,中国对上述三国的出口份额在最近四年也呈现出一致性的增长,说明中国加强了与包括上述三国在内的东盟的经贸往来。可以肯定的是,2004年中国与东盟自贸协定的签署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条件,充分表明当今新兴经济体之间外部需求的扩大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内生动力。

  中国与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结构变化了吗?

  近几年,由于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而越南、泰国等国的劳动力成本还相对较低,造成了大量外资企业转移到上述东南亚国家投资生产。于是,原来“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越来越多的变成了“越南制造”或者“泰国制造”。这种跨国生产任务的转移是否真的改变了我国与上述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化,那么,就需要对各国相关产品的贸易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

  印尼纺织品及服饰品出口比重自2009年以来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除个别月份的出口份额提高外,三年来发展较为平稳;越南纺织品出口比重非但没有增长的趋势,反而从2011年出现了轻微的下滑,但也没有出现显著的波动情况;泰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截止到2011年底,发展非常平稳。以上对三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结构的局部分解,可以看出,基于劳动力要素的这些产业出口比重在过去三年中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检验这些产品出口的绝对量变化,如果上述产品的出口量和总出口量都在扩大,那么出口比重也可能不变。通过印尼、泰国和越南三个国家产品的实际出口额,我们发现各国的劳动密集产品实际出口贸易额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只有越南略有增加),而我国的纺织服装和鞋帽出口额还是在增加。这和我们之前认为的,相对较低劳动力成本的这些国家会抢占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却是不一样的。事实证明,至少上述三国并没有抢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部市场,说明中国还具备上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出口视角看,中国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和鞋帽行业的出口比重,从2009年开始并未出现趋势性减少,并且实际出口额还在小幅增加。由于上述产品的出口结构没有变化,并且绝对出口值还在增加,这至少说明我国这些优势产品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国际市场。

  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发展前景

  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资源禀赋各具优势,市场互有需求,既相互促进发展,对于外部市场又站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在发展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上,我国应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以维护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经贸的高速增长。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外贸企业开始转型和调整,一部分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还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国外转移,东南亚国家更适合承接这类企业。但是数据表明,以印尼、泰国和越南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无论是从实际出口额还是出口份额都还未显示出显著提高。如果说外贸企业确实发生了转移,那么只能理解为转移的初期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可以确定的是,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劳动力较中国更具比较优势,这就意味着我国的部分出口产品会失去市场。这恰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从企业层面看,利用资源重新配置的时机,寻求生产价值链高端的产品。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在这种“共享型”生产和贸易模式中抢占制高点,在一体化格局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东盟主导的RCEP成为近期的焦点,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日益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发展上各具优势,那么,通过深化合作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产业结构既有交叉也有互补的领域,可以促进对接,以延长我们相互的产业链条,扩大互利共赢。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