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贸资讯

  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在他的微博上写道,“中国总理在咖啡店和群众交谈,非常谦逊,谦逊是中国和阿拉伯文化共同的价值观。”

  2012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对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三国进行访问,在这趟“友谊之旅”中,以亲民形象著称的他仍不忘走进迪拜的咖啡馆,与普通人交谈。

  这次“友谊之旅”是中国总理时隔20年之后第一次踏上沙特的土地,对阿联酋和卡塔尔更是中国总理的第一次访问。然而咖啡馆里的阿拉伯人却对中国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充满着“中国制造”。

  号称中东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迪拜“龙城”于2004年12月建成。“这里的东西价格很便宜,质量也还可以,我常来这里购买。”一位名叫哈立德的中年男子这样告诉我。除了当地人,来龙城购物的还有不少周边国家的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菲律宾人、马来西亚和西方人。价廉物美是龙城吸引人的最大特点,当然,龙城浓浓的中国味也吸引了他们到此徜徉。

  显然,中国的总理本次出访不仅希望更多的阿拉伯人喜欢“中国制造”的商品,通过与咖啡馆里普通人的交谈,他期望阿拉伯人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中国,“我们应当携起手来,推动中阿互利合作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更好地造福双方人民。”

  “深化中阿经贸合作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建设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这项工作对中阿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温家宝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企业家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创中阿合作的美好未来”的精彩演讲,“目前谈判已接近尾声,双方要拿出更大的政治意愿,尽快结束谈判并签署自贸区协定。”

  中国的总理敦促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尽快结束,历时7年半的自贸区谈判有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缩短的不仅是距离

  2004年,也是在龙城建成的那年,中国政府开始与来访的海合会秘书长和6个成员国的财经大臣签署了《中国-海合会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同宣布启动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代表对坐在谈判桌前,翻开了他们各自崭新的笔记本。世界经济史也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个正在复兴和崛起的板块开始尝试着亲密接触,他们的关系曲线陡然升高。

  2004年中阿双边贸易额为367.1亿美元,2005年上升到512.73亿美元,同比增长39.7%;到2011年有望突破1800亿美元。近10年来,双边贸易额年均以30%的高速增长以上,阿拉伯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

  相比像喷泉一样爆发的中阿经贸额,中海自贸区谈判则显得过于漫长。中国已经同大多数中东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协议,并建立了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同许多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议。双方的笔记本在记下商贸额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就市场准入、原产地规则、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法律问题、贸易救济、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SPS)、自贸协定文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中海自贸区的建立不仅仅意味着双方企业可以享受关税减免待遇,而且能够获得通关便利。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还给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产业升级带来机遇,为双方在国际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可以期待的是,中海自贸区建成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普通消费者也将从中受惠。

  中国的总理温家宝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全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自贸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宁夏筹建“试验田”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自贸区谈判的过程不仅仅被记录在笔记本上,事实上,双方一直在创造一切条件推进自贸区建设。2010年5月,中国政府着眼于进一步丰富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格局,推动中阿经贸合作深入发展,批准由中国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并将论坛永久会址放在宁夏,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了经贸互通的桥梁。在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从贸易、投资、能源和基建等多项领域提出中阿合作的新构想。阿拉伯国家与中国这种“全天候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终于拥有了专属的经贸文化交流平台。

  在此之前的首届中阿经贸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双方应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营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投资环境。”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用“中阿所需,宁夏所能”这八个字来定义中阿经贸论坛的重要使命,致力于向世人展示面向阿拉伯世界的内陆向西开放试验区的新宁夏。目前,宁夏正在加快建设中阿经贸论坛永久会址,积极申建独具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和临港经济区,全力推进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认证、生产、博览、物流中心及穆斯林国际休闲度假中心建设,并提出将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方面力求先行先试,争取创造可资借鉴的内陆开放新模式。

  在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上,巴林经济发局CEO穆罕默德•本•艾萨•哈里法透露出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新需求,“我想双方的经贸关系将从消费关系逐步转变为投资关系,包括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源等服务方面的投资,从长期来看这将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效益。”

  双方经贸的互补性及其广阔的市场合作空间,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机遇,宁夏凭借其人文优势、产业优势势必将成为国家推动对阿经贸关系发展的后台基地。针对于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支招”宁夏,“下一步宁夏要重视能源和资源进口与“走出去”的长期保障体系建设。”

  自贸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不断发展变化的增长点和双边诉求,会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中国也需要一个试验区,来逐步实现与海合会国家,乃至阿拉伯世界的对接。

  宁夏在中阿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决不仅仅是它作为唯一的“中国的回族自治区”和与阿拉伯世界天然的亲缘优势,更重要的是它在向西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中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任。宁夏在中阿贸易的最前沿的历史地位已经越来越凸显。

  如果说,历史黄沙中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纽带的话,那么中国的这一头,则因中阿经贸论坛,新丝绸之路而落户宁夏。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