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受到中国和东盟10国政商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东盟博览会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经贸合作盛会。作为最能体现博览会经贸实效的投资促进活动,通过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投资推介和互利共赢、成效明显的项目签约活动将博览会一浪一浪推向高潮,收获累累硕果。
据统计,前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共举办各类高规格论坛、投资推介会、说明会和研讨会229场,其中,东盟各国举办75场,国家各部委局、国内各省区以及相关商会和行业协会72场,其他82场,参会专业听众2.8万多人次,出席推介活动的国内外嘉宾近4500人。会议议题紧扣自贸区主题、围绕区域经贸合作的众多热点问题和重点合作领域展开对话,对于增强与会各方交流,提高中国-东盟各界共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贸区建设深入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前七届博览会共签订投资合作项目2358个,其中国际合作项目976个,投资总额417.5亿美元;国内投资合作项目1382个,投资总额4027.9亿元人民币。项目范围包括了农业合作、旅游投资、互联互通、资源开发、园区建设等自贸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挖掘产业合作潜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致富具有重要带动效应。
回首七年历程,专场推介幕幕精彩、项目签约硕果累累。投资促进活动紧扣自贸区主题,突出区域经贸合作特色,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不断创新投资促进方式,不断提高经贸合作实效,对于有力助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大力拓展中国-东盟合作领域,不断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水平,全面深化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打造广西成为对东盟开放合作新高地发挥了独特作用。
有力助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自贸区建设的进程。2010年1月,经过10年努力,涵盖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时至2011年1月,自贸区全面建成已满一周年,中国-东盟自贸区这艘巨轮,满载着希望,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中国-东盟博览会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使命。从2004年以来,以服务和推动自贸区建设为宗旨,围绕自贸区建设和发展进程,七届博览会通过商品展销、经贸洽谈、论坛活动等做了大量促进工作,对中国与东盟扩大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促进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2004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启动了自贸区全面降税进程。随着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双方大幅削减贸易壁垒,90%的商品实施零关税,实现了货物贸易自由化。中国-东盟博览会紧跟自贸区建设的步伐,同步推进,通过商品展示和交流、商业配对和贸易配对服务,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促进了双边贸易合作。2004年首届博览会举办当年,双边贸易额就达105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提前一年实现1000亿美元目标;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9%,提前3年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2927.8亿美元,逼近3000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7.5%。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是推动了双边服务贸易发展。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双方在各自WTO承诺的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提供更加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博览会以《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实施为契机,先后把港口合作、信息通信合作等列为重点主题,举办了港口论坛、中国-东盟电信周等活动,促进了服务贸易合作。2007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79.1亿美元扩大到242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之一,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五大服务出口市场。
三是带动了双边投资合作。促进相互投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贸区《投资协议》,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博览会投资促进活动,以促进双向投资合作为主题,通过推介相关政策及环境,发布项目招商信息,对接洽谈项目和组织重大项目签约,成为中国-东盟相互间开展投资合作最重要最活跃的平台。在博览会的带动下,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双向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6月底,累计投资额近800亿美元。2003年至2010年,东盟对中国实际年投资额持续增长,从29.3亿美元增长到62亿美元,年均增长11.3%。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速强劲。2006年至2010年,中国对东盟的实际年投资额从3.36亿美元增长到25.7亿美元,增长超过6.6倍。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
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器,在促进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前七届博览会贸易成交额合计98.83亿美元,总展位数合计为24769个,其中东盟展位数为6783个;中国和东盟各国共签订各类投资合作项目430个,投资总额177亿美元,分别占前七届博览会国际合作项目数和投资总额的44%和42%。其中,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合作项目299个,投资总额110亿美元,中国引进东盟国家投资合作项目131个,投资总额67亿美元。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中国和东盟深化交流、扩大合作、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务实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有效促进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是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的一个鲜明特色。次区域合作涉及领域点宽面广,协调机制安排十分重要。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受到与会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领导人高规格出席已日益形成机制化,加之政商各界精英云集,推动次区域合作效果十分显著。在中国与东盟各方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南宁-新加坡走廊经济带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从概念走向共识,又从共识走向实践,再从实践走向突破,日益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成功典范。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促进活动都把务实推动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作为重要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推动了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一是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实现突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提升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推动自贸区建设深入发展的新亮点。在泛北合作从构想提出到实践突破,化茧成蝶的发展进程中,博览会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2006年10月,在第3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积极探讨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使次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一个新亮点”的倡议,得到东盟有关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回应。第4届博览会期间召开的“区域合作与发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高层研讨会”,顺应次区域合作发展新趋势,通过交流世界区域、次区域合作的最新进展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等,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进行了多角度研讨。第七届博览会期间召开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主题,合作领域,合作机制等进行了认真研究。第七届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区域融合与发展国际经验交流会”,就区域合作的意义、推进措施、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不同区域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在中国和东盟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6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和修改,通过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今年8月,第10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各国部长讨论并通过泛北合作联合专家组完成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将上述结果报告11月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泛北合作有望正式纳入中国-东盟全面合作框架,上升为由各国政府层面共同推动的区域合作项目。
二是促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务实开展。近年来,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作为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和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合作的重点,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1月,中国广西与越南谅山省签署了共同建立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协议,迈出了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第一步。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列入其援助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得到了中越两国政府、区域合作组织以及国内外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第4届博览会紧抓热点,举办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中国-越南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启动工作动员会,广西、云南项目执行单位和越南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项目安排与工作计划,就下一步工作开展的思路展开交流,有效地增进了共识。2010年9月,自治区主席马飚率团访越期间,专门就共同推进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与越南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2010年10月,第七届博览会期间,广西与谅山省在两国商务部门指导下,联合召开了推进跨境合作区建设工作商讨会,双方代表就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定位、范围、功能、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共同签署《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工作商讨会会议纪要》。2011年4月,中越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将共同开展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研究写入了纪要,取得了务实成果。
三是推动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逐步形成共识。近年来,依托交通走廊,加强经贸合作,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从而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自2006年提出合作设想以来,逐步受到沿线国家的重视。第三届博览会期间举办的“连接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构建中国与东盟陆路快速通道”专题介绍会等投资促进活动,通过积极探讨构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作用和意义,增进了交流、加深了了解,吸引了中国和东盟各界广泛关注。加快建设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把交通通道发展成为经济带、产业带和城镇群,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成为沿线各国的共同期待。2009年中国宣布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其中包括67亿美元优惠信贷,重点支持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在公路、铁路、水路、能源管道、信息通信、电网等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中的部分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受惠于该基金的大力支持。同年设立的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也重点支持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预见,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务实推动下将逐步由构想走向共识,由共识走向实践,成为次区域合作热点区域。
快速提升广西-东盟经贸合作水平
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是惟一集政治、经贸、外交、人文为一体,中国-东盟全方位开展合作的新模式,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盛会。随着七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作为博览会举办地的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广西作为对东盟开放合作新高地的独特地位日益形成。广西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时期。在历届博览会投资促进活动的强力推动下,广西与东盟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双向投资快速增长,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双方经贸合作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一是受惠自贸区“零关税”,广西与东盟贸易快速增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合作的前沿和桥头堡,广西成为自贸区“零关税”政策率先受惠区,博览会投资促进活动对广西-东盟贸易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前的2003年,广西与东盟贸易总额仅为7.39亿美元,其中边境小额贸易占6成,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3国的贸易额占9成,贸易方式和贸易伙伴均比较单一。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连续举办,2006年至2007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连续两年增幅超过45%,为“十一五”增速最快时期。2008年至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尽管广西与东盟贸易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20%以上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零关税”促成“十一五”末期双边贸易强劲复苏,2010年广西对东盟贸易全年增速达31.9%。“十一五”期间广西-东盟贸易额年均增长37.5%,高出同期全国与东盟年均增速21.3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39.31亿美元,同比增长49.5%,高于全区外贸增速16.9个百分点,广西对东盟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51.3%,超过半壁江山。东盟已连续12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
二是凸显平台、桥梁和通道优势,广西吸引东盟投资不断扩大。博览会落户广西,各种投资促进活动使东盟客商对广西在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中的独特地位深有体会。随着广西对外开放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东盟客商把投资广西作为进入中国内地的桥头堡和试验田,对广西投资稳步增长。2004-2010年间,东盟在广西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132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1.1%,累计5.27亿美元,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11.2%。其中,2010年东盟在广西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家,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东盟成为广西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11年上半年,广西实际利用东盟资金1.3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2%。第三届博览会期间签约新加坡来宝公司(钦州)大洋粮油项目、泰国两仪集团崇左东亚制糖蔗渣热电-精炼糖综合能源循环利用项目目前均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第四届博览会期间签约的马来西亚MTD集团投资阳朔-鹿寨高速公路BOT项目,成为广西第一个由国外企业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开创了广西利用外资的新模式。
三是发挥对东盟合作前沿优势,广西对东盟投资合作增长迅速。利用博览会平台,力促广西有实力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国家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是历届投资促进活动的重要工作。随着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占尽地利优势的广西企业把投资东盟作为“走出去”的首选地。广西企业充分利用博览会投资促进活动带来的商机,对东盟投资合作步伐不断加快。2004-2010年间,广西对东盟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在东盟的投资项目和设立的办事机构12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年均增长83.3%,累计达4.24亿美元;对东盟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60.2%,累计3.15亿美元。近年来,投资合作大项目多、推进速度快、示范带动效应好已成为广西向东盟“走出去”的一大特点。历届博览会期间签约的广西农垦集团投资的中缅替代种植合作项目、广西国宏柬埔寨年产3万吨大米加工厂项目、广西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承包的越南占化水电站设计项目都是有代表性的大项目。第五届博览会签约的广西明阳生化在越南投资归仁木薯产业项目,对发挥产地资源优势,挖掘产业合作潜力,带动产地经济发展有良好前景。东盟国家已成为广西企业对外投资主要目的地之一。
四是带动广西开放合作载体建设,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大大提高。在博览会的带动下,广西对外开放合作载体建设大大提速,从2008年5月到2009年2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钦州保税港区、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也获准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四大海关特殊监管区组成的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已基本成型。北海电子信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桂林医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柳州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出口基地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南宁、钦州、北海、梧州市4个国家级加工贸易重点产业承接地建设加快推进。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载体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深化广西与东盟互利合作关系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围绕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十一大重点领域,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广西与东盟在交通、农业、加工制造、能源资源开发、旅游、文化、教育等重点领域优先推进了一批合作项目,广西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水平不断提高,合作成果不断扩大,开放带动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