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谈,双方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简称为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6月29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谈,双方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简称为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将极大地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的进程,是两岸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两岸商签ECFA的过程与必要性
两岸商签ECFA,从酝酿到逐步落实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在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两党将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2008年3月台湾地区举行地区领导人选举,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萧万长把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作为其主要竞选政见。马、萧当选后,积极兑现选举承诺,着手在岛内推动两岸签订综合性经济协议的相关作业,却遭到岛内反对势力的强力阻挠。为了化解社会疑虑,马英九将“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重新定调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可以为此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这是大陆首次明确提出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概念,也是对马英九提议的善意回应。
两岸领导人在商签ECFA的问题上取得共识,使两岸协商ECFA得以顺利推进。在海协会、海基会举行4次正式会谈,签署12项协议,并取得全面实现“三通”等重大成果的基础上,2009年12月在台中举行的第四次两会会谈,同意将商签ECFA作为第五次两会会谈重点推动的协商议题。两岸商签ECFA的进程正式启动。2010年6月,两会在台北举行了第五次会谈预备性磋商会议,确定了协议文本及其中的早期收获计划内容,为两岸最终签署ECFA作好了准备。
两岸商签ECFA从根本上说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30年来,两岸经贸关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地步。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两岸贸易额累计超过9600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到2008年,台湾地区也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两岸经贸关系虽如此密切,但相当长时期内,特别是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受到“台独”政治的严重干扰,长期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不正常状态,两岸也一直无法协商建立制度性的保障平台。这种状态与两岸经贸交流的现实需求格格不入,不仅严重影响两岸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也限制了台湾地区经济自身的发展。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台湾地区当局人为限制两岸经贸的正常交流,只能导致台湾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步边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1月1日启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大为降低。台湾地区面临极为不利的国际竞争环境。
可见,两岸签署ECFA不仅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两岸共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挑战的现实需要。
ECFA的特点与重大意义
与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协议相比,ECFA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这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经济协议。其内容涵盖了两岸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为未来两岸经济合作设定了框架和蓝图。其二,这是一个开放、渐进的经济协议。双方还需要继续商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等多个单项协议,逐步丰富和完善协议的具体内容。第三,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协议。大陆本着两岸是“同胞兄弟”的宗旨,在谈判过程中对台充分“让利”,无论是早期收获计划方面,还是对台湾地区弱势产业、中小企业的照顾方面,大陆都作出了尽可能的让步,充分体现了大陆的善意与诚意。
ECFA作为一项充分兼顾两岸特色,全面推进两岸经济深入合作的特殊制度安排,它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提供了一个平台。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开启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时代,表明两岸构建和平发展框架首先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首先,ECFA的签署将极大地促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的进程。协议的实施将逐步消除两岸贸易壁垒、合理配置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稳定运行与不断深化的成熟期,有助两岸建立投资双向化、形态多元化、产业链合作化的新模式。
其次,ECFA的签署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提升竞争力。当前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面临着深刻变革。大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台湾地区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ECFA的签署,能够加速推进两岸经济的整合,促进两岸形成更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而使两岸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携手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将成为现实。
其三,ECFA的签署将使两岸经济迎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代。ECFA签署后,两岸经济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将逐步清除,两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实现自由流动。这将释放两岸经贸关系的巨大潜力,两岸经贸合作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其四,两岸签署ECFA将为台湾地区经济注入源泉活水,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一方面,台湾地区经济将走出过去10年来僵化封闭的死胡同,并借助大陆市场重新布局,提升台湾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台湾地区可以借助ECFA应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的冲击,有利于台湾地区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避免陷入边缘化。马英九说,两岸签署ECFA等于“打通台湾地区经济的任督二脉”,这形象地说明了ECFA对于台湾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此次同时签署的《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事实上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海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认为,这份协议既立足当前,有效解决商标抢注、专利仿冒、网络盗版等急迫问题,且着眼未来,将提升两岸知识产权的创新、应用、管理及保护,更好地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当然,两岸签署ECFA也将对两岸某些产业造成冲击。对于这些产业,需要采取相关配套措施,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保障。两岸经济在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时,也存在利益冲突与竞争。如何进行有效协调,防止局部的利益竞争影响两岸关系大局,也将是一个需要应对的挑战。
全面推动落实ECFA任重道远
ECFA的签署既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ECFA只是为两岸经济合作建立了一个框架。除早期收获计划外,具体内容还需要通过后续谈判,逐一签署单项协议来补充和完善。因此,两岸后续围绕ECFA的谈判依然任重道远。推动ECFA的具体实施,需要做好如下一些工作:
首先,两岸需要尽快批准ECFA,以使该协议早日生效,尽早使两岸产业和民众受益。由于民进党的阻挠,马英九当局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让该协议尽快在台湾地区最高民意机关获得通过。
其次,两岸将联合组建“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处理未来协议的执行、监督、争端解决和后续单项协议的协商等各项事宜。这对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具有重大作用和长远影响。
第三,两岸需要按照协议的规定,尽快修订相关配套政策及措施,以确保早期收获计划尽快实施,为ECFA的进一步落实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
第四,两岸需加强对各自民众的政策宣传和解读,让更多民众认识、理解、支持ECFA,使ECFA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点对台湾地区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两岸要抓住机遇加快各自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下一步两岸进行全面、深入的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ECFA作为一个框架协议,要全面落实并发挥作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两岸必须共同努力,互谅互让,着眼长远,平等协商,以保证这项协议能够真正造福两岸人民,增进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时事资料手册》2010年第4期,文:胡文生)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