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 各方观点
《中韩自由贸易协议》(FTA)于1日正式签署,待完成各自国内程序后,预计明年初生效。台湾地区与韩国产业结构相似,台“经济部国贸局”评估,陆韩FTA生效后完成第1年降税承诺时,将导致台湾地区“GDP”下降约0.04%,总出口将减少37.5亿美元,总产值减少89亿美元;生效第10年与第20年时,台湾地区实质“GDP”与生效第1年相较将分别下降约0.13%、0.15%。
根据协议内容,尽管短期影响较轻,但以中长期来看,作为台湾支柱产业之一的面板业出口,若无积极因应,在大陆的市占率将大幅遭韩商取代,而面板业只是受冲击的冰山一角。
面对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出口仅是经贸关系的一部分,笔者以为,更要看到陆韩自由经济示范区(山东威海、韩国仁川)带来的经济效应。韩商经由陆韩FTA积极扩展渐成主流的电子商务、医疗美容、观光旅游、现代化物流等服务业市场,都是台湾地区主打产业。若韩国能在威海与仁川之间先试点,甚至全面进入大陆市场,台湾产业界的开发先机就可能被韩商抢占。
不过,陆韩FTA对韩国并非完全利多。举例来说,韩国对大陆出口大多数电子产品关税早已豁免;唯一课高关税又数量庞大的面板,8年后才开始降低关税;大陆对汽车制造业、液晶产业仍采保护措施,韩国难以竞争,这是陆韩直接竞争的领域较多所致。
再如《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通过后,针对特定品项设置有“早期收获清单”,这是陆韩FTA所没有的。延续ECFA的《服务贸易协议》,对台开放有80个项目,都是优于WTO待遇,例如港埠建设、银行、批发零售、住宿、信息软件等。因此,陆韩FTA并不意味着台湾必定遭受零和般的损失,因为大陆给予台湾签署《服务贸易协议》的机会。
有批评声音说,陆韩FTA签订对台湾产业界“影响并不大”、这是马英九当局恐吓台湾民众的伎俩。试问,若是“影响不大”,台湾地区在积极与新西兰、新加坡洽签FTA,和美国举行《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议》(TIFA)会议、与争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之时,为何皆追赶陆韩FTA的谈判进度?无非就是为了在亚太区域经济整合中,避免边缘化。
况且,面对大陆经济雄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视于此事实的民进党,积极在台“立法院”杯葛《两岸货品贸易协议》与《服务贸易协议》,声称转移对大陆的投资规模,以降低投资风险与对其依赖性,却没指出不投资大陆后的方向何在?说要以加速签订TPP取代与大陆的《服贸协议》,却忽视了陆韩FTA是经过10年努力、14轮谈判才有的成果,绝非一蹴可几。
加之一味指责国民党“产业升级”是空洞化的口号、缺乏建立自主品牌和营销通路,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且未提供良策,这种短视近利、缺乏长远眼光与通盘考虑的做法,势必将台湾引进一条死胡同。
面对区域经济整合进程加快、陆韩签订FTA的当下,对台湾来说,既是刺激也是转机,而台湾不需妄自菲薄,把握好节奏、审慎评估对产业的冲击,实现与大陆两岸分工、产业互补的布局,尽快恢复货品贸易谈判,才能共创两岸民众福祉,惠及广大基层群众。【许陈品/台湾政大东亚所硕士】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