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 > 各方观点

  6月23日—27日,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第十二轮谈判在韩国首尔举行。双方就跨境服务贸易、投资、金融服务以及负面清单市场准入等开展深入磋商,取得积极进展。

  中韩自贸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生效,是中国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首个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其生效10年以来,有力促进了两国贸易投资增长。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同韩国总统李在明通电话时指出,“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并强调“要密切双边合作和多边协调,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确保全球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两国经贸合作擘画了新蓝图。

  当下,中韩双方致力于通过第二阶段谈判,实现服务贸易和投资的高水平自由化,为两国经贸合作持续深化注入新动能。

  成果丰硕 惠及双边

  夏日的威海港,阳光明媚,海鸥低徊,满载着“中国制造”的货轮正驶向隔海相望的仁川港。只需十几个小时,这批“中国制造”就能运抵韩国的商场超市,送达韩国消费者的手中。

  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明确威海市和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10年来,威海市累计为辖区企业签发中韩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91.7万份,有力促进了当地电子配件、服装、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在韩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24年,威海对韩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额跃居全国首位,为当地外贸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

  威海市依托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取得的丰硕成果,亦是中韩自贸协定实施以来双边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一个缩影。10年来,中韩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攀升。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280.8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重回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位置。在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下,中韩持续深化的经贸合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份殊为不易的力量。

  在贸易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自贸协定也为中韩产业发展与合作增添了新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新兴经济体研究室副主任李天国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年来,中国对韩国出口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转向高附加值制成品,韩国对华出口结构也向高端制造领域倾斜。双边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中韩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体系。

  “自贸协定不仅带动了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升级,更给两国提升民生福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李天国举例说,在就业方面,中韩自贸协定促进了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大量就业岗位,特别是在高新技术、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为两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再如,对于两国消费者而言,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丰富的商品选择显著提升了生活品质。化妆品、电子产品与农产品等特色商品得以更便捷地进入对方市场,让两国人民切实享受到自贸协定带来的实惠。

  前景广阔 携手同行

  展望未来,中韩开展互利合作潜力仍旧巨大,特别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正为广大韩国企业在华深耕带来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高地,北京与韩国方面在技术研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2020年至2024年,韩国累计在北京实际投资9.7亿美元。今年一季度,韩国在北京投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63.5倍。

  “我们热情欢迎韩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共享北京‘五子’联动带来的政策红利、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我们也将坚定不移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优服务、更实政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与韩资企业在内的广大外资企业携手谱写合作新篇章。”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华雨如是表示。

  在李天国看来,面对当前逆全球化和供应链碎片化挑战,中韩两国通过深化经贸合作持续降低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构建更稳定的区域产业链体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新动能。对于中韩自贸协定,下阶段两国应继续推动投资与服务贸易领域合作以及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规则对接,推动跨境电商、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供应链协同,同时加强地方示范区建设以优化制度创新。

  此外,李天国强调,务实合作导向为中韩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创造了新的窗口期,但也需警惕个别国家技术管制等外部干扰。“中韩双方应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制定更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深化双边合作。”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