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含“10+1”升级) > 各方观点
4月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中国—东盟合作新空间》智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全面回顾中国和东盟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框架下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剖析了双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合作机遇,提出了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展望。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东盟互为发展机遇,从自贸区1.0版到3.0版,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和人文交流的“心联通”,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与东盟正迈向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新空间。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当前,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持续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是重中之重,要进一步释放合作潜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表示。
多项数据有力彰显中国—东盟合作的累累硕果。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9823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1倍多,双方已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后,有望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助力东盟地区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关系不仅对亚洲更对国际社会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绿色’与‘数字’引领未来发展空间,深化双方合作,将有效助力双方要素禀赋优势互补,更为区域经贸规则一体化提供范本,有效提振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
2025年是RCEP实施生效三周年,也是中国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十周年。
报告认为,中国与东盟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RCEP协同共建,探索出了不同于传统贸易投资框架,更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模式,有效增强了区域互信,提高了区域国际影响力,强化了区域产供链融合韧性,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事实上,RCEP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当今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在推动区域经贸发展和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自RCEP生效实施三年多来,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水平、货物贸易规模稳步提升。RCEP的负面清单制度和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投资显著增长。在RCEP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红利的驱动下,区域内企业加速供应链协同布局,通过扩大产能合作与优化全球产业链网络,显著提升了中国与东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枢纽地位。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点,配合民生导向的“小而美”项目与双多边人文交流,构建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多层次合作网络。
“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助于增强互联互通。”林桂军认为,其不仅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成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关键引擎。
回首过往,中国与东盟携手绘就的合作画卷愈发壮丽,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合作具有长期向好的趋势,特别是新兴领域的合作空间前景广阔。
林桂军认为,未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正在成为中国与东盟双方互利共赢合作空间的“关键词”,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全球化是中国与东盟未来合作的重要方向,应抓住机遇,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聚焦新兴领域机遇,报告指出,数字化是高质量融合的关键驱动力。未来,双方可深化5G、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此外,还可推动跨境电商与数字支付的融合,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区域供应链。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具有中高端制造业基础的国家还可进行深度合作,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存储与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和前沿领域,努力占据全球价值链生产端的制高点,推动区域价值链的形成和延伸。
“随着中国与东盟更高水平的标准规制互融互通、更紧密的产业对接、更深度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双方合作道路将更加宽阔、合作成果将更加丰硕,进一步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周密说。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