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含“10+1”升级) > 各方观点
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11月27日至30日在南宁举办。今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加上《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等多重利好,中国和东盟国家将在既有基础设施等优势领域继续发力,进一步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双方还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合作新亮点,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步入加速期。
自贸区实现多领域突破
中国—东盟自贸区自2010年成立以来,双边贸易额由2010年的2928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415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东盟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今年前三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5%,充分说明双方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和未来合作的巨大潜力。”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指出,10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跨越式发展。
10年来,中国和东盟全面深化各领域合作。在贸易方面,自贸区框架内已取消7000种产品关税,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形成了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中国和东盟合作的重要枢纽,广西近年来发展变化明显。以跨境物流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蒋连生介绍,广西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开行连通我国西部6个省市、5条常态化的海铁联运班列,班列数量从2017年的178列增长到2019年的2243列,增长了11.6倍。“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西部省份的出海时间比经东部出海节约了15天,东盟国家的海鲜经北部湾港两天可以到达重庆、四川。”
更多利好加速落地。按照《落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以及《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国和东盟还将依托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现有经济走廊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同东盟有2025年互联互通的总体规划,有在APEC框架下互联互通的合作战略蓝图,又有“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互联互通的发展需求。他指出,这里的基础设施是广义的,涵盖了能源的有效供给、信息的有效联通等,“基础设施瓶颈消除,贸易投资效率将会更高,RCEP规则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成员伙伴之间才能享受到投资贸易增长以及就业改善等好处。”
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推进
在进一步加强贸易投资领域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和东盟数字经济发展也将迎来新突破。东博会开幕式上,我国宣布愿同东盟各国携手合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互补优势,聚焦合作共赢,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政策沟通协调,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
“这进一步坚定了东盟与中国在数字领域开展合作的信心。”东盟秘书长林玉辉指出,数字经济是保持东盟与中国伙伴关系稳定发展的一大重要领域,“中国在数字互联互通领域实力强大、备受认可,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无限机遇。”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亮点,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有望进行更多深度合作。
业内人士预计,到2025年,东盟数字经济将从2015年占GDP的1.3%提高到8.5%,中国和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空间广阔。
记者从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这一集团将打造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为核心,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打造“中国信创第一园”。预计到2025年,产业园产值超过30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3万人。
更大的市场机遇正在不断开启。在张建平看来,中国和东盟通过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将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领域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疫情压力之下,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也将为双边更广泛的合作提供新机遇。
多重利好助推合作升级
在多重利好之下,中国东盟正在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陈德海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已经正式实施,11月15日RCEP正式签署,这些都将有力推动地区经济复苏,促进地区发展繁荣。
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翟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区域合作在内的系列开放政策密集落地,正是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东博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断升级,也为中国东盟合作创造了更好条件。
翟崑说,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和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东博会不断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提质升级,产生“溢出效应”。
在翟崑看来,过去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从货物贸易逐步扩大到投资,接下来要积极加强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金融、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推动民心相通。同时,合作还要不断升级,尤其是要借助数字经济渠道,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等方面升级,提升双边合作质量。
张建平也认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已经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机制和广阔的合作平台,包括东盟与中日韩“10+3”框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机制,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RCEP框架下更加宽广的一体化市场空间、更加优惠的原产地规则等。“下一步,要注重落实这些机制,特别是在贸易便利化领域,涉及行政程序、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原产地规则证书的颁布,电子口岸无纸化通关等方面,双边携手推进,将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