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 > 各方观点
2015年12月20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自由贸易协定为两国贸易和经济带来的巨大利好已逐渐体现,其影响不容小觑,意义深远。
“逐步降税”带动“引进来”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澳大利亚的牛羊肉、乳制品、海鲜等商品深受我国国民喜爱。以进口最多的乳制品为例,2015年,上海口岸来自澳大利亚的乳制品进口量为49957.25吨,进口额9903.27万美元,与2014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但2016年比上年进口量增长约7400吨,进口额同比增长约25%。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自2015年12月中澳自贸协定生效以来,澳乳制品进口量与进口额大幅提升。
尤其是中澳自贸协定中“逐步降税”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吸引种类繁多的优质澳洲产品进入我国,满足了我国对澳大利亚农副产品的进口需求,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另一方面使得中国进口原材料成本下降,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原产地证”支持“走出去”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在原产地证方面推出的多项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出口企业享受到了减负提速的优惠,产品涵盖了汽车配件、钢材、灯具、机械零件等类别。
从签证的产品来看,中国对澳出口增加潜力较大的产品主要为工业产品,这类企业存在转型难,技术优势不足等问题,正面临较大的出口贸易困境。中澳自贸协定中,工业品的贸易自由化达到了较高水平,中国工业品的平均关税从8.8%降至0.2%,最高关税将从47%降至20%,这为中国以工业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政策机遇”提升“竞争力”
当然,协议带来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让国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对此,合理安排过渡期,实行适度保护是有效举措。以乳制品为例,中国与农业出口强国澳大利亚在竞争力上存在一定差距,在《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第七章“贸易救济”中提到我国对乳制品进口设定了5年、10年和12年的过渡期政策。通过安排较长的过渡期,对重点农产品进行特保措施,给予相关国内产业调整、应对的时间,对内重视产业创新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对外借鉴澳方发展经验,增强竞争力,力争实现贸易均衡。
检验检疫作为原产地证的签发机构,在为企业提升签证效率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简化原产地证签证审核手续、实行无纸化零成本申报、全面取消原产地证书各项收费等。这些举措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签证成本,在保证签证质量的同时,真正做到了为企业减负提速。
免责声明:
本网站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